`
vu060vu
  • 浏览: 12635 次
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>>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

 
阅读更多

宋代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
2010年03月24日
  宋代对士、农、工、商的服饰,限制极为严格。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??民俗》记载:“其卖药卖卦,皆具冠带。至于乞丐者,亦有规格。稍似懈怠,众所不容。其士、农、工、商,诸行百户,衣装各有本色,不敢越外。谓如香铺裹香人,即顶帽披背;质库(当铺)掌事,即着皂(黑)衫角带不顶帽之类。街市行人,便认得是何色目。”可见,在宋代,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,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。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,是当时南北饮食的两个交流中心,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饮食的状况。北宋的东京,已传入南方的烹饪技术,改变了以前北方人粗放的饮食习惯。在那里,北馔、南食、川饭等几种菜系互相竞争,使饮食业变得更加丰富。宋室南渡后,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,东京的饮食业也进入临安,使南北的饮食再次得到交流,形成“饮食混淆,无南北之分矣”(吴自牧《梦粱录》卷16)的局面。从《东京梦华录》《梦粱录》等文献的记载来看,两宋的烹饪技术已经相当高超,有烹、烧、烤、炒、爆、溜、煮、炖、、卤、蒸、腊、蜜、葱拔、酒、冻、、签、腌、托、兜等几十种,每一种都可以做出二十多个品种,可谓丰富多彩。 北宋初年,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北宋初年,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,如三品以上穿紫色,五品以上穿朱色,七品以上穿绿色,九品以上穿青色。至于普通百姓,就只能穿黑白二色。宋代的社会风貌: 一、衣食住行: 1、衣:统治者衣饰华美;衣着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;妇女缠足的陋习传开 2、食:饮食丰富,南北方各具特色 3、住:农村、城市住房各具特色,贵族官僚的住宅相当宏丽 4、行:交通发达,旅店兴盛 二、娱乐和节日: 1、“瓦子“:城市中娱乐和兼商业的场所,十分热闹 2、节日:宋代就有了今天的传统节日:宋代春节的风俗 春节、元宵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等,就是宋代流传下来的。
  1.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,当时的汤圆称“浮圆子”,亦称“汤圆子”、“ 乳糖圆子”、“汤丸”、“汤团”,生意人则美其名日:“元宝”。2、除夕送礼在民间已成风俗那时称“馈岁”、“别岁”。除夕这天,邻里乡亲相互馈赠少量米面,表示新的祝贺,相互邀请饮酒,辞旧迎新。展示了中国人珍惜年华、重人情的淳厚质朴的风俗。3、寒食节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。踏青春游、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。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,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。宋代踏青之风盛行,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《清明上河图》,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。 宋朝的清明节,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、麦糕、乳酪、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,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,称为「枣锢飞燕」,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。 4、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,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。只是到了南宋,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。 5、宋代是我国风筝的发展阶段原因: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,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,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6、普通老百姓中兴起了一股食素的风气为了适应这种风气,汴京、临安等地都有专门经营素食的素食店、素分茶,其烹制的食品有"寺院斋食","凡麸笋乳蕈饮食,充斋素筵会之备"。此外,"更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"。同时,民间吃荤遭受报应的传说也随之流行。如光孝宫道人章道隆,生平喜食鳝鱼,经托梦而不悟,后"为军人以煮鳝汤灌口而死". 7、与食素之俗相关的还有开荤习俗王琳《野客丛书》卷二二《解菜》载:"今人久茹素,而其亲若邻设酒肴之具,以相暖热,名曰开荤,于理合曰开素。此风已见六朝。观东昏侯丧潘妃之女,阉竖共营肴羞,云为天解菜。正其义也。”还有 宋代的节日民俗,如元宵节大型彩灯中骑着狮子、大象的文珠、普贤菩萨像,四月初八日围绕"浴佛"所展开的一系列民俗活动,七夕节中的"磨喝乐",七月十五的"盂兰盆",十二月初八的"腊八粥"等等
   妇女簪花作为一种民俗事象,很早就产生。在流传过程中,连男子也簪花。唐代已有男子簪花现象,但不普遍,到了宋代,才日渐普遍起来,而且还成为某些典礼的仪节。
    
    
    宋人簪的都是什么花呢?一曰生花,就是鲜花,春天多簪某牡、芍药;夏天多簪石榴花、栀子花、茉莉花;秋天多簪菊花、秋葵等。一曰宫花,是以罗、绢、通草等原料制成的假花,由宫中或由坊间专为宫中制作,栩栩如生,几可乱真。在哲宗(1086――1100)之前,皇帝赐花多用鲜花,此后则多用宫花了。
    
    
    
    簪花习俗在宋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不仅作为一种民俗事象而存在,部分转变成礼仪制度。这从宋人簪花主要场合可以看出来。
    
    
    一、典礼
     《宋史.舆服志》记载:“中兴,郊祀、明堂礼毕回銮,臣僚及扈从并簪花,恭谢日亦如之”。此外,太上两宫及皇帝的庆寿活动亦有簪花的仪节。南宋时,皇帝所赐的花色,按品级各有不同。“大罗花以红、黄、银红三色,栾枝以杂色罗,大绢花以红、银红二色。罗花以赐百官,栾枝,卿监以上有之;绢花以赐将校以下。”(《宋史.舆服志》五)此种场合的簪花是将花簪在幞头上,即所谓“簪戴”。簪花也反映在民间婚仪中,按照宋代婚俗,新郎可以“戴花一两枝,胜(又叫花胜,是古代的一种首饰)一两枚”。直到近代婚仪,不少地区还保存着新郎肩披红绸、礼帽插金花的习俗。
    
    
    二、宴会 按宋制,“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、郊祀、籍田礼毕,巡幸还京,凡国有大庆及大宴”。凡皇帝“幸苑囿、观稼、畋猎、所至设宴,惟从官预,谓之曲宴”。在这些场合,皇帝大多要给群臣赐花,群臣戴花后,还要“谢花再拜”。按哲宗朝以前的礼仪,花中少数名贵的品种只赐给亲王宰臣,并由中使为之插戴。按照礼制,凡参加大宴并御筵,皇帝所赐的花必须戴归私第,不戴或让仆从持戴,都是要受到御使纠举的。然而,也有相反的情况。如遇国有大灾、瘟疫、忌辰等,则不可簪花。如颜师鲁充显仁后遗留使,至金,金必令其簪花,听乐。师鲁严词拒绝,并表示国事今非昔比,金人或强臣非礼,誓以死守。又如:莫蒙充任贺金正旦使,金人赐宴的那天,他以本朝忌辰而拒绝簪花,金人一再催促也坚决不从。朋友之间在举行便宴时也可簪花。
    
    
    三、节令 不同的节令插戴不同的花朵或类似花朵的饰物,是宋代节令的主要民俗事象。如:上元夜戴闹蛾、玉梅、雪柳;端午街戴茉莉;立秋戴楸叶;重九簪菊。民间簪花,毕竟是一种装饰,以年轻人为多。老人戴花会被视为“学后生”、“老来俏”。黄山谷有词云:“花上老人头上笑,羞羞,人不羞花花自羞。”
    
  6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